比特幣的成功,帶動區塊鏈技術的迅速發展,然而,除了能應用在加密貨幣外,要將區塊鏈技術實際落地,應用到其他領域,尤其是商業、金融科技方面,目前技術上仍遇到不少問題(比如說交易瓶頸、速度、吞吐量-這些因素造成的網絡擁擠、匿名公開特性-造成的隱私問題等等)為了突破這些障礙,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了大家一直討論和研究的方向:
有人提出索性"砍掉重練",即再重新開發新一個新的區塊鏈系統,也是重新再造個輪子,需要完成大量重覆性工作,同時要不斷發行新的數字資產,這個工作量可是相當大的;
既然這個做法有問題,接著
又有人提出"直接在比特幣上做修改",問題這些修改會造成比特幣區塊鏈出現分叉,令現有的用戶受到影響。所以,要在原比特幣區塊鏈中作出一些改革或者擴展是相當困難的。
那有沒有一種方法是,既不影響原有的區塊鏈系統的基礎上,而又能解決上述問題,擴展原有區塊鏈系統的解決方案呢?
從而 側鏈 Sidechain 亦應運而生!
側鏈 Sidechain
側鏈 Sidechain (又稱楔入式側鏈):是一種跨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透過這種解決方案,可以實現數字資產安全地從第一個區塊鏈到第二個區塊鏈的轉移,又可以在稍後的時間點從第二個區塊鏈安全返回到第一個區塊鏈。
第一個區塊鏈通常被稱為或理解為 主鏈;(主鏈是指獨立的區塊鏈系統,最初是指比特幣區塊鏈,現在任何區塊鏈都可以是主鏈)
第二個區塊鏈則是我們正在說的 側鏈;(只要遵守側鏈協議的所有區塊鏈都能是側鏈)
簡單來說,側鏈協議就是允許讓數字資產(加密貨幣等)在不同的區塊鏈系統上互通,一般而言,大多數以比特幣區塊鏈作為主鏈,其他區塊鏈作為側鏈,兩者通過雙向錨定(Two-way Pegging),實現比特幣從主鏈轉移到側鏈,從側鏈返回到主鏈之間的流通。
側鏈既可以是獨立的區塊鏈,具有自身的帳本、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大部份情況下,
側鏈可以不需要有自己的代幣(Token),側鏈上所有的代幣最初都會被鎖定,直至來自其他某條側鏈的資產轉入將其激活。側鏈亦可以自行發行代幣,側鏈會鎖定主鏈中對應的代幣,並以此作為基礎,承諾與主鏈代幣的兌換比例,直至主鏈代幣從側鏈返回主鏈。
因此,側鏈協議可以擴展原來的主鏈,進行交易隱私保護技術、智能合約等新功能的添加,並將一些需要進行高頻的交易或訂製化的交易放到主鏈外進行,從而不需對主鏈進行修改更新。側鏈也提供了一種更安全的協議升級方式,當側鏈發生災難性的問題時,主鏈依然安然無恙。
側鏈技術誕生的歷程
(同樣地,如果不想看歷史,可以直接跳到下一節)
2012年,在比特幣聊天室中,首次出現了關於側鏈概念的相關討論。當時比特幣的核心開發團隊正在考慮如何可以安全的升級比特幣協議,以增加新的功能,但是直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進行功能添加比較危險,因為如果新功能在實踐中發生軟件故障,則會對現有的比特幣網絡造成嚴重影響。另外,由於比特幣的網絡結構特性,如果進行較大規模的改動,還需要獲得多數比特幣礦工的支持。這時,比特幣核心開發者便提出了側鏈方案。這種技術允許開發人員將新功能附加在其他的區塊鏈,但是這些區塊鏈仍然附著在現有比特幣區塊鏈上。這些區塊鏈中新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比特幣的網絡特性,而不會對現有的比特幣網絡造成危害。
2014年,側鏈協議誕生前已經出現了許多具有新功能的區塊鏈,並產生了各種競爭幣及"山寨幣",如萊特幣、狗狗幣等。這時,比特幣的核心開發團隊擔心這些競爭幣的產生會稀釋比特幣的價值及對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造成碎片化的情況,同時,以太坊等一些項目的加入競爭。他們認為,應該把比特幣作為一種儲備貨幣,並將新功能添加到側鏈上,以側鏈的形式擴展比特幣的底層協議。這樣如果用戶想使用其他的新的區塊鏈功能,就不需要購買其他代幣。
2014年7月,以太坊眾籌,獲得了價值1.4億人民幣的比特幣,還有20%的以太幣,開發團隊獲得了巨大的回報。但是比特幣核心開發組並沒有因為他們辛勤工作獲得可觀回報,為應對其他創新的區塊鏈,如以太坊區塊鏈(Ethereum)區塊鏈、比特股(Bitshares)區塊鏈等帶來的智能合約及各種去中心化應用的興起,受到大量人們追捧,反觀基於比特幣的應用就因為開發難度大,項目少,而對比特幣造成威脅。同時,比特幣核心開發組亦不歡迎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的附生鏈,以技術方法曾一度將OP_RETURN 的數據區減少至40,逼使附生鏈的開發團隊改用其他方式在比特幣交易中附帶數據。
因此,為了實現商業化價值,並將側鏈由概念轉化成現實,Adam Back、Matt Corallo等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共同發起成立了 BlockStream 公司。
2014年10月,BlockStream 發佈了白皮書《Enabling Blockchain Innovations with Pegged Sidechains》。首次明確提出了側鏈的概念及其協議實現方案。中文意思是「用與比特幣掛鈎的側鏈來提供區塊鏈創新」。
核心觀點是:「比特幣」的區塊鏈在概念上獨立於作為資產的比特幣。他希望通過技術能支持在不同的區塊鏈上轉移資產,這樣新的系統可以重用原先的比特幣。
Adam Back 提出一個側鏈(Sidechain)的概念並列出了側鏈的一些屬性:
- 一個用戶在一條鏈上的資產被轉移到另一條鏈上後,還應該可以轉移回到原先鏈上的同一用戶名下;
- 資產轉移應該沒有對方捲款逃跑的風險,也就是不誠實的用戶沒能力阻礙資產轉移的發生;
- 資產的轉移必須是原子操作,也就是要麼全發生,要麼不發生。不應該出現丟失資產或欺詐性增加資產的情況;
- 側鏈間應該有防火牆。一條側鏈上的軟件錯誤造成鏈上資產的丟失或增加不會影響另一條鏈上的資產的丟失或增加;
- 即使在資產的轉移過程中發生區塊鏈的重組,也不應出現問題。任何因區塊鏈重組造成的中斷,應該局限在本條側鏈上而不應影響其他區塊鏈。通常側鏈之間最好能相互獨立,用戶可以從其他鏈條提供數據。只有當存在明確的側鏈的共識規則時才需要去檢查另一條側鏈來對其驗證;
- 用戶不應需要跟蹤不經常使用的側鏈;
2017 年1月,Blockstream 發表文章《Strong Federations: An Interoperable Blockchain Solution to Centralized Third Party Risks》,對側鏈早期白皮書的補充和改良。白皮書中著重描述了聯合掛鈎(Federated Pegs)的相關概念和應用。
側鏈運作流程
側鏈的核心運作原理為能夠鎖定一條鏈上的數字資產,然後從另一條鏈上產生。
首先回顧一下比特幣支付過程:
擁有比特幣的意思是指擁有比特幣的移動權,擁有者透過私鑰來移動自己的比特幣。
原來支付比特幣的兩種情況:
1. 支付到個人錢包地址(地址為 1 開頭的普通地址):將1個比特幣從地址 A 支付給地址 B 後。
協議約定:地址 B 的擁有者可以具有移動 1 個比特幣的權力。
2. 支付到聯名錢包地址(地址為 3 開頭多重簽名地址):將1個比特幣從地址 A 支付給3個人(兩個簽名可以做決定)的聯名地址 B 後。
協議約定:聯名地址 B 具有移動 1 個比特幣的權力。
為了實現側鏈機制,則是新增一種地址類型(此類型地址需要包含有側鏈的相應信息)
3. 支到到側鏈類型的地址:將1個比特幣從地址A支到給側鏈類型的地址B後。
協議約定:側鏈類型地址B 具有移動 1 個比特幣的權力,隨後,這個比特幣將被鎖定在主鏈地址上,當鎖定比特幣的交易被確認後,就要給側鏈發送一條消息,消息要包含做了比特幣的轉移而也被鎖住了。當側鏈同意後,就會在側鏈會產生一個輸入來源作為主鏈的交易,按約定的協議,向 A 提供對應的側鏈代幣,反之亦然。然而這個"比特幣"可在側鏈中流通,最後地址B的擁有者在主鏈再次移動這個幣時,這個比特幣又回到主鏈流通。
效果就像比特幣能夠流通到其他區塊鏈上,但實際上 A的比特幣只是被鎖定,沒有銷毀,如果想從側鏈代幣兌換回比特幣,這個動作也是對稱的。
例子
為了可以更好地、更簡單地理解側鏈,就以下這個例子介紹:
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要去一個與你不同貨幣的地區旅行,假設你只能用現金,因此必須要以一定匯率兌換當地貨幣後,才可在當地消費,而當你返回原來的地區時,你也可以以一定匯率換回本地貨幣,這樣一來一回,就類似側鏈的概念,當然,實際上側鏈的流程更複雜,但大致上可以如此理解。
可以將本地貨幣想像成主鏈,外地貨幣想像是側鏈。一般而言, 主鏈與側鏈是1:1,也可以其他的匯率。
雙向錨定(Two-way Pegging)
側鏈實現的技術基礎是雙向錨定(Two-way Pegging),通過雙向錨定,可以實現暫時的將數字資產在主鏈中鎖定,同時將等價的數字資產在側鏈中釋放,同樣當等價的數字資產在側鏈中被鎖定的時候,主鏈的數字資產也可以被釋放。
雙向錨定實現的最大難點是協議改造需兼容現有主鏈,也就是不能對現有主鏈的工作造成影響,其具體實現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單一托管模式
最簡單的實現主鏈與側鏈雙向錨定的方法就是通過將數字資產發送到一個主鏈單一托管方(類似於交易所),當單一托管方收到相關信息後,就在側鏈上激活相應數字資產。這個解決方案的最大問題是過於中心化。以比特幣為主鏈的單一托管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2. 聯盟模式
聯盟模式是使用公證人聯盟來取代單一的保管方,利用公證人聯盟的多重簽名對側鏈的數字資產流動進行確認。在這種模式中,如果要想盜竊主鏈上凍結的數字資產就需要突破更多的機構,但是側鏈安全仍然取決於公證人聯盟的誠實度。
以比特幣為主鏈的聯盟模式的工作示意圖:
單一托管模式與聯盟模式的最大優點是它們不需要對現有的比特幣協議進行任何的改變。
3. SPV模式
SPV(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模式是最初的側鏈白皮書中的去中心化雙向錨定技術最初設想。SPV是一種用於證明交易存在的方法,通過少量數據就可以驗證某個特定區塊中交易是否存在。在SPV模式中,用戶在主鏈上將數字資產發送到主鏈的一個特殊的地址,這樣做會鎖定主鏈的數字資產,該輸出仍然會被鎖定在可能的競爭期間內,以確認相應的交易已經完成,隨後會創建一個SPV證明併發送到側鏈上。此刻,一個對應的帶有SPV證明的交易會出現在側鏈上,同時驗證主鏈上的數字資產已經被鎖住,然後就可以在側鏈上打開具有相同價值的另一種數字資產。這種數字資產的使用和改變在稍後會被送回主鏈。當這種數字資產返回到主鏈上時,該過程會進行重復。它們被發送到側鏈上鎖定的輸出中,在一定的等待時間後,就可以創建一個SPV證明,來將其發送回主區塊鏈上,以解鎖主鏈上的數字資產。SPV模式存在的問題是需要對主鏈進行軟分叉。
以比特幣主鏈的SPV模式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SPV 證明
在比特幣系統中驗證交易時,涉及到交易合法性檢查、雙重花費檢查、腳本檢查等。由於驗證過程需要完整的 UTXO 記錄,通常要由運行著完整功能節點的礦工來完成。
而很多時候,用戶只關心與自己相關的那些交易,比如當用戶收到其他人號稱發來的比特幣時,只希望能夠知道交易是否合法、是否已在區塊鏈中存在了足夠的時間(即獲得足夠的確認),而不需要自己成為完整節點做出完整驗證。
中本聰設計的簡單支付驗證(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SPV)可以實現這一點。SPV 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判斷某個支付交易是否已經被驗證過(存在於區塊鏈中),以及得到了多少算力保護(定位包含該交易的區塊在區塊鏈中的位置)。SPV 客戶端只需要下載所有區塊的區塊頭(Block Header),並進行簡單的定位和計算工作就可以給出驗證結論。
側鏈協議中,用 SPV 來證明一個交易確實已經在區塊鏈中發生過,稱為 SPV 證明(SPV Proof)。
一個 SPV 證明包括兩部分內容:
1. 一組區塊頭的列表,表示工作量證明;
2. 一個特定輸出(output)確實存在於某個區塊中的密碼學證明。
4. 驅動鏈模式
驅動鏈概念是由Bitcoin Hivemind創始人Paul Sztorc提出的。在驅動鏈中,礦工作為‘算法代理監護人’,對側鏈當前的狀態進行檢測。換句話說,礦工本質上就是資金托管方,驅動鏈將被鎖定數字資產的監管權發放到數字資產礦工手上,並且允許礦工們投票何時解鎖數字資產和將解鎖的數字資產發送到何處。礦工觀察側鏈的狀態,當他們收到來自側鏈的要求時,他們會執行協調協議以確保他們對要求的真實性達成一致。誠實礦工在驅動鏈中的參與程度越高,整體系統安全性也就越大。如同SPV側鏈一樣,驅動鏈也需要對主鏈進行軟分叉。
以比特幣為主鏈的驅動鏈模式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5. 混合模式
上述1-4點的模式都是對稱的,而混合模式則是將上述獲得雙向錨定的方法進行有效的結合的模式。由於主鏈與側鏈在實現機制存在本質的不同,所以對稱的雙向錨定模型可能是不夠完善的。混合模式是在主鏈和側鏈使用不同的解鎖方法,例如在側鏈上使用SPV模式,而在主鏈網絡上則使用驅動鏈模式。同樣,混合模式也需要對主鏈進行軟分叉。
比特幣主鏈與側鏈關係圖雙向錨定的幾個階段:
1. 發送鎖定交易:由比特幣持有者操作,發送一個特殊交易,把比特幣鎖定在區塊鏈上。
2. 等待一個確認期:確認期的作用是等待鎖定交易被更多區塊確認,可防止假冒鎖定交易和拒絕服務攻擊,典型的等待時間是1-2天。當主鏈上生成了特殊輸出後,用戶等待確認期結束,然後在側鏈上生成一個引用該輸出的交易,提供出一個它已被創建並在主鏈上被足夠工作量覆蓋的SPV證明,確認期是一個依側鏈而定的安全參數,要在跨鏈交易速度和安全性間做權衡。
3. 在側鏈上贖回比特幣確認期結束後,用戶在側鏈上創建一個交易花掉鎖定交易的輸出,並且提供一個SPV工作量證明,輸出到自己在側鏈上的地址中去。該交易稱為贖回交易,而SPV工作量證明是指贖回交易所在區塊的工作量證明。
4. 等待一個競爭期:競爭期的作用是防止分叉(雙花)
在此期間
1. 贖回交易不會被打包到區塊
2. 新傳輸到側鏈的比特幣不能使用
3. 如果有工作量更大的工作證明出現,即該贖回交易包括了比特幣主鏈更大難度的SPV證明,則上一個贖回交易將被替換。
4. 競爭期結束後,該贖回交易將被打包到區塊中,用戶可以使用他的比特幣。
從側鏈轉到比特幣到主鏈的過程也是如此,這就是側鏈雙向錨定協議。
市場應用
目前,比較著名的側鏈包括基於比特幣網絡的側鏈BTC Relay、Rootstock的Liquid,以及非比特幣的側鏈如Lisk和國內的Asch等。
BTC Relay
ConsenSys的推出的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的側鏈解決方案。BTC Relay把以太坊網絡與比特幣網絡以一種安全去中心化的方式連接起來。BTC Relay通過使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功能允許用戶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驗證比特幣交易。以太坊DApp開發者可以從智能合約向BTC Relay進行API調用來驗證比特幣網絡活動。被認為是區塊鏈上的第一個側鏈。BTC Relay進行了跨區塊鏈通信的有意義的嘗試,打開了不同區塊鏈交流的通道。
Liquid
Blockstream的開源側鏈項目,使用了比特幣雙向錨定技術,Liquid目的是實現使得比特幣可以在主鏈和側鏈中互轉,旨在提高隱私性、降低成本、加速交易所和經紀商之間的價值轉移及結算流程。
RootStock
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分布式平台。它的目標是將複雜的智能合約實施為一個側鏈,為核心比特幣網絡增加價值和功能。RootStock實現了以太坊虛擬機的一個改進版本,它將作為比特幣的一個側鏈,使用了一種可轉換為比特幣的代幣作為智能合約的「燃料 Gas」根鏈和以太坊在功能上是高度重合的,它們都是一個點對點的分布式計算網絡嘛,根鏈沒有發行任何代幣,它是和比特幣一起挖礦的,叫聯合挖礦。
Elements
Blockstream公司的開源側鏈項目,是一個側鏈的參考實現。元素鏈使用了比特幣雙向錨定技術,側鏈協議的目的是實現雙向錨定(Two-way Pegging),使得比特幣可以在主鏈和側鏈中互轉。元素鏈給比特幣快速帶來許多創新技術,除了智能合約外,他還給比特幣快速帶來許多創新技術,包括私密交易、證據分離、相對鎖定時間、新操作碼、簽名覆蓋金額等等特性。這些技術可以被任意組合應用到任意側鏈中。
Lisk
一個致力於為JavaScript開發者提供創建分布式應用程序的區塊鏈平台,由德國的Max Kordek和Oliver Beddows於2016年初成立。它把每一個分布式應用程序都會在其自己且獨一無二的區塊鏈,也就是側鏈上運行,這種封裝使得主要的Lisk的主網高效,迅速和精簡。LISK是新一代的區塊鏈平台,它把每個應用加到LISK的單獨側鏈上。用過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朋友都知道,由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只有一條主鏈,所有功能和數據都加入這條主鏈導致區塊快速膨脹,超大的區塊體積,超長的同步時間,這個一個很痛苦的經歷。Lisk的側鏈模式給在處理高交易量下如何解決網絡擁堵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方法,用戶只有用到相關的應用時才需要下載對應的側鏈,大大減小了無效的同步數據,保持了整個Lisk網絡的高效運行,而且,Lisk網絡的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繼續加快,越顯示他的特別優勢。
Asch
是國內推出的一個基於側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應用平台,由單青峰於2016年初成立。Asch平台提供的服務包括一個主鏈和一套應用軟件開發工具包。Asch的主鏈主要負責構建基礎設施、應用間的數據共享以及資產路由,應用軟件開發工具包內置了側鏈協議,主要負責構建具體的應用,通過側鏈協議可以與主鏈進行資產互通。
欺騙性轉帳攻擊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時間差"進行欺騙。理論上,任意深度的重組都是有可能的,這讓攻擊者能製造一個比發送鏈的競賽期時間長的重組,在發送鏈撤消該半側的轉帳前,將幣在側鏈間完全轉移。結果將使接收鏈上幣的數目與發送鏈上可贖回的鎖定輸出的數量不對等。如果允許攻擊者將幣轉移回初始鏈,他將增加他自己幣的數量,讓該側鏈上其他用戶付出損失。
解決方法
通過簡單地延長轉移的競賽期就可以使這種風險變得任意小。可以用兩條鏈的相對哈希算力生成一個函數來決定競賽期的持續時間:接收鏈可以僅在見到一個等同於該鏈1天工作量的SPV證明時才解鎖幣,這一證明可能相當於發送鏈上幾天的工作量證明。類似這樣的安全參數是特定於側鏈的屬性,可以針對每個側鏈的應用進行優化。不管這種事件有多不可能發生,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因側鏈的責任造成災難性故障。可以創建一個SPV證明見證這一事件,並且側鏈可以接受這種證明。
優缺點
優點
- 側鏈增加主鏈的擴展性-要增加主鏈的功能,只需開發相應的側鏈即可。毋須每次升級更新都驚動主鏈。
- 側鏈不影響主鏈性能-主鏈和側鏈是互相獨立的,不會增加主鏈的負擔,避免數據過度膨脹,是一種天然的分片機制。所以如果側鏈由於開發出錯或者無人維護,導致失敗,最壞的情況只是移動到側鏈的比特幣遺失,就相當於將比特幣支付給一個私鑰遺失的地址而已,而不會影響到主鏈(比特幣區塊鏈)的運行,更不會增加主鏈的負擔;
- 側鏈是獨立的區塊鏈-側鏈可以靈活地設置各種區塊鏈的參數(例如區塊間隔、交易費、獎勵等),而且有其獨立的節點和驗證,完全獨立於主鏈。
- 側鏈為主鏈實現無縫升級-側鏈經過時間驗證其可靠性及功能優越性後,大家會更傾向於從主鏈向側鏈轉移比特幣,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區塊鏈終有不再產生新的比特幣時,大家都會向側鏈(假設是一個與原比特幣 1:1 的匯率,擁有更多功能及更快的交易速度的新區塊鏈)轉移比特幣,那麼,原主鏈中再沒有交易產生,也沒有礦工,從而側鏈也成功過渡升級為主鏈,原主鏈的比特幣也終於過渡成為新主鏈的數字資產,從而達到無縫升級的效果。
缺點
1. 額外複雜度:側鏈在以下幾個層面引入了額外的複雜度。
- 在網絡層面,我們有了許多獨立的、非同步的區塊鏈,支持相互間轉移。它們必須支持可被後期重組證明宣佈失效的交易腳本。我們還需要軟件自動檢測不正當行為,以及生成併發布相關的證明。
- 在資產層面,簡單的「一條鏈,一種資產」准則不復存在了;有側鏈的情況下,單條鏈可以支持任意多的資產,甚至包括該鏈首次被創建時還不存在的資產。這些資產的每一個都要標記上該資產的來源鏈,以確保資產的轉移可以被正確地解析。
- 僅讓區塊鏈基礎架構能處理高級功能是不夠的:管理錢包的用戶界面也需要重新考慮。目前,在競爭幣的世界中,每條鏈都有自己的錢包,用以支持該鏈上幣的交易。需要改寫這些錢包以便支持多個鏈(可能帶有不同的功能集)和鏈間資產的轉移。當然,如果令用戶界面過於複雜,完全可以選擇不使用某些功能。
總結
側鏈技術的出現意味著比特幣不僅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流通,同時亦可以在其他不同的區塊鏈上互相流轉,更重要的是將會令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甚至整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更廣,交易效率更佳,提高交易速度後將能解決原區塊鏈的"每秒只能完成7筆交易"困境。透過開發各種創新的應用並使用側鏈協議與主鏈對接,這將使比特幣的在市場上的地位更穩固,例如閃電網絡會把很多交易放在側鏈上,只有在做清算時才用主鏈,這樣一來能極大地提升交易速度,又不會增加主鏈的存儲負擔。對系統本身而言亦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以共融的方式擴展整個加密貨幣生態,而並不是選擇排斥其他區塊鏈系統,同時,未來亦能為比特幣區塊鏈本身進行無縫升級過渡。隨著各類側鏈的發展,這些側鏈擁有各自的系統,在系統內所有的交易可以自行在系統內處理好。如果要在不同的側鏈進行交易,那就需要用到跨鏈技術(Cross-chain),目前主流的跨鏈技術包含公證人機制(Notary Schemes)、側鏈/中繼(Sidechains/Relays)、哈希鎖定(Hash-Locking)、分布式私鑰控制(Distributed Private Key Control)。而使用側鏈技術,將兩條側鏈和主鏈雙向錨定,就是以主鏈作為雙方完成交易的"中間人"。側鏈技術及其他跨鏈技術,不單止可以用來轉帳,而且未來還有機會進一步打通各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資料聯通,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參考文章: